半岛体育

【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时】蓝色青春行:台职院学子踏浪探路海洋治理新征途

作者:王雅妮 杨宣雅 丰余晴责任编辑:丁楚兰 王强 江淳波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16浏览次数:19

7月2日—15日,半岛体育“青绿浙里行”实践团(下称实践团)从课堂走向政府部门、社区、企业、滩涂、渔村,深入了解台州海洋事业发展现状,针对海洋环境问题的治理现状与推进路径以及治理体制优化研究开展调查研究,将青春足迹烙印在海洋治理探索的第一线,引导公众参与海洋环境保护,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深潜蓝海:用脚步丈量治理的经纬

当“蓝碳”的生态价值与“蓝海”的发展愿景在东海之滨相遇,这群青年学子深知纸上谈兵的局限,他们以台州广阔海域为天然课堂,以调研活动为舟,以专业知识为桨,在海洋治理的复杂水系中探索前行。

实践团在台州织就了一张覆盖多主体的调研网络:走访政府环保部门,解读政策背后的治理逻辑;叩开渔民家门,倾听生计与生态交织的真实困境;对话全国生态保护标兵,了解红树林“海岸卫士”的生态功能;接触游客市民,测量市民海洋环保意识的温度;深入涉海企业,探索产业绿色转型的潜力与痛点……此外,队员们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学习座谈、开展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

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讲解员为“青绿浙里行”实践团讲解

在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玉环峰阳村和海山乡红树林湿地,队员们目睹了生态保护成果,倾听“海洋园丁”吴昌根坚守20年,父女接力为海岸线筑起“绿色长城”的动人故事,触摸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海洋领域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丰余晴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曾经觉得‘蓝色循环’只是抽象概念,直到亲手触摸到由海洋垃圾再造的环保产品,才真正理解这条价值闭环的力量。”

实践团来到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调研。图为团队师生在观察处理后的“中水”

实践团来到玉环漩门湾调研,图为团队正在操作实时动态监控观察漩门湾鸟类栖息

实践团来到玉环海山乡红树林调研,图为团队师生正在与“海洋园丁”吴昌根访谈

基于多处实地调研与翔实的数据分析,实践团对台州海洋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政企社学”四方协同治理方案,为构建多方参与、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环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海洋治理不是单向的指令传达,而是多元声音的共鸣。”团队指导老师王强说。青年视角的调研,本质是搭建一座沟通桥梁,让政策意图与民间感知、经济诉求与生态底线实现相互理解的可能。

解码“蓝色循环”:探寻治理创新的密钥

台州“蓝色循环”作为中国首创的海洋塑料废弃物综合治理模式,成为实践团重点关注的对象。

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危害大,是世界性难题,治理起来难度不小,“蓝色循环”模式就破解了这个治理难题,还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该模式通过激励渔民、沿海社区主动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赋予其经济价值。这些塑料经专业处理后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收益反哺参与群体,形成一条自驱动的环保链条——生态守护者同时成为受益者。

实践团在椒江区明珠社区进行“蓝色循环,守护海洋”主题宣讲,向居民分发自制的海洋保护主题宣传扇,并与居民合影

 为了推广“蓝色循环”,让更多人植入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的蓝色信念,共同守护东海环境,实践团化身“蓝色信使”,采取送教下社区的方式,开展“蓝色循环”宣讲,科普海洋污染危害。他们精心开发宣讲课程,走进椒江区明珠社区等基层单元,用文字、视频、图片、实物等,将海洋污染之痛直观呈现于居民眼前,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当看到画面里海龟因误食塑料而不断挣扎时,社区李阿姨深受触动:“以前觉得大海无边无际,垃圾扔进去看不见就算了,真不知道害处这么大。”

实践团成员丰余晴在椒江区明珠社区进行“蓝色循环,守护海洋”主题宣讲,并与居民互动如何保护海洋


宣传的触角进一步延伸至码头、企业、商铺。实践团设计制作了保护海洋主题宣传扇,在椒江、临海、玉环等地向渔民、游客发放,用小小媒介传递海洋保护的宏大理念。他们还发挥专业优势,融合当地特色,拍摄系列微视频,以青春视角讲述台州蓝海故事,让治理创新的种子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乘风破浪,播撒远方。


净滩躬行:从认知到行动的青春答卷

调研与宣讲是认知的深化,净海护滩则是将认知淬炼为行动的熔炉。在临海白沙湾,实践团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守护蔚蓝的切实躬行。

活动前,指导老师从海洋净滩行动的意义、活动介绍和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安全事项等多个方面,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净滩活动的标准化流程,使大家对净滩活动的组织和执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烈日炙烤下,队员们手持夹钳与环保袋,弯腰俯身于滩涂,专注搜寻塑料瓶、废弃渔网、泡沫碎块等各类海洋垃圾。汗水浸透衣背,青春的身影却筑成一道坚韧的堤坝。

实践团成员在白沙湾沙滩上进行“净滩行动”

清理仅是开始,实践团严格遵循后续流程,对海洋垃圾进行分类、称重、记录,最终将其转运至白沙湾“小蓝之家”回收点,使其真正汇入“蓝色循环”体系。每一次弯腰拾捡,每一次严谨记录,都是对海洋的庄严承诺。队员殷卓坦言:“亲手清理过滩涂,才真正懂得‘减塑’二字的分量,它从此不再是一句遥远的口号。”

实践团将海洋垃圾投放小蓝之家后合影

半月耕耘,潮涌不息。实践团以行动为笔,以责任为墨,在潮起潮落间勾勒守护海洋的同心圆。“此次实践实现了认知、情感、行动三个维度的突破,学生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并探索出青年参与海洋治理的新路径。”半岛体育宣传部部长金斯科表示,“学校还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打造‘蓝色育人’品牌,与沿海社区建立长期志愿服务机制,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院校代码:国标 12790 省标 066

八方体育app 大发888dafa 金博体育 365bet中文 im体育 MirrorElf